top of page

(Peter老師的教育論壇)

 

 

標題: 父母應該適度向小孩子說 "不"

科技已占據現代人的生活,許多人回到家後仍緊盯螢幕不放,賠上與家人相處的時光,也讓家庭原該有的教育功能失常。

     但就有這麼一個家庭,厲行每天「關三機運動」,拋開電視、電腦和手機,把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拉近了,從中給予孩子無形的品格教育。

     這是位於桃園縣的一戶人家,爸爸在廣達電腦技術部門上班,媽媽魏雅淇是從泰國來台的外籍配偶。平常媽媽會利用時間教導兩個女兒泰國語言和文化,一家四口的泰語程度都呱呱叫。


過濾節目 看新聞時機會教育

     「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,希望回家就把時間給家人,」談到關機運動的起源,爸爸魏維澤有感而發地說,即使工作再忙碌,每天仍要陪小孩聊天。

     他也認為,目前許多資訊內容並不適合小孩看,因此從女兒小時候,魏家就訂出使用3C產品的規則。「當我發現電視要怎麼用,爸爸媽媽就教我們怎麼看電視了,」就讀同安國小五年級的大女兒魏芝玟說,父母很早就教育他們看電視要選擇好的內容,「像我就喜歡看動物星球頻道!」

     看新聞時,魏雅淇要求女兒們動腦思考,機會教育。有次新聞正播放一名小孩在陽台玩耍,不幸墜樓的消息,讓9歲的二女兒魏芝柔印象深刻,「這讓我知道玩樂的時候要小心,懂得保護自己。」

     此外,魏家也限制使用電腦的時間。「每天功課做完,才能得到寶貴的20分鐘喔!」魏芝玟說:「自己要會控制時間,要是超過了,明天就不能再玩!」很難想像,小小年紀的她已懂得自律。

     只是,要如何才能讓小孩自動自發的遵守約定呢?魏雅淇解釋,這需要親子密切溝通。例如之前兩個女兒曾在寫作業時偷偷玩手機,她花了一個晚上跟她們溝通,「告訴她們這樣會愈寫愈慢,對眼睛也是種傷害。」魏芝玟想起班上許多同學近視,了解了媽媽的用心,才決定改變行為。

 

 

 

不要再把孩子的偏差行為怪罪給學校,也不要再把孩子的成績退步推給老師,因為孩子是我們自己生的。孩子的性格如何塑造,孩子的脾氣如何引導,首要責任還是在為人父母的我們身上。

我常受邀至小學進行教師研習的演講。有一天,我一如往常以興高采烈的心情出席,然而,一種迥異於以往的氣氛卻讓我震驚。

這群女性多於男性的老師們,她們的年齡平均在三十五至四十歲之間,臉上顯現的特質都是認真、踏實,不過感覺有些不太對勁,彷彿還有另一種神色,令我捉摸不清。

由於我正在現場講話,能夠讓我冷靜探索的時間有限,我只能帶著一種關心和好奇,在這些老師們的眼神和表情中去搜索。

直到開始有老師提問,說到班上有位行為惡劣的學生,讓每位科任老師幾乎都是在被激怒的情緒中上課,當老師們受不了了,會請家長配合管教,此時學生的媽媽總是低著頭到學校向老師道歉,然後哭著離去,而學生的爸爸只會在電話中大聲責怪老師沒有愛心。

要「忍耐」學生嗎?

會後,輔導室主任私下告訴我,學校曾經邀請這位學長的家長出席個案諮商,結果卻被學生的爸爸打回票。如今這個大男生仍在教室裡我行我素,他的導師需要每天「忍耐」這個學生,還要經常安撫每位科任老師。

這令我想起許多在社會上喧騰的學生事件,有因為沒交作業而被體罰的小學生;有因長期打擾同學上課而連人帶桌被請到走廊「反省」的國中生;還有被老師追問作業本帶來了沒,就縱身跳樓的小學生……

啊!我懂了,這些絕大多數認真在教導學生的老師,他們臉上的另一種神色原來就是——疲憊。
在老師們「疲憊」的倦容裡,有著更深沉的感受,那應該是「無力感」,一種得不到足夠了解和支持的感覺。如果教育體制讓教師有志難伸,如果家長對教師不能同心配合,如果學生根本不把教師放在眼中,那麼身為一個「百年樹人」的教師,他的尊嚴和樂趣又要從何而來呢?

責無旁貸的家長

談到這裡,很想和家中有學齡孩子的父母說些貼心話。

不要再把孩子的偏差行為怪罪給學校,也不要再把孩子的成績退步推給老師,因為孩子是我們自己生的。孩子的性格如何塑造,孩子的脾氣如何引導,首要責任還是在為人父母的我們身上。

平日,我們儘管有工作上的職責、有房貸的壓力、有長輩需要照顧……,但無論如何,把多一點心思擺在子女的教養上是更加重要的。

所以,想辦法調整夫妻關係,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,然後用對方法來教導子女,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。不要再把孩子的偏差行為怪罪給學校,也不要再把孩子的成績退步推給老師,因為孩子是我們自己生的。孩子的性格如何塑造,孩子的脾氣如何引導,首要責任還是在為人父母的我們身上。

由於我們生育子女的數目越來越少,也因為有時候我們太忙碌,因此可能過度寵溺或疏忽管教子女,造成孩子越來越嬌縱或怠惰。也就是說,我們多少曾經是個凡事說「YES」的孝子型父母,使得孩子要什麼有什麼,若要不到就變得無理取鬧,直到要到為止。

如今,仍渴望調整的父母,我建議大家確實把關,把「NO」的教育適時加入子女的成長行列。當子女有不合理的要求,有不懂事的表現,或不正確的觀念時,我們要運用「耐心聆聽」、「善意解釋」和「堅定原則」這三個要領教養子女。久而久之,孩子才能學會接受「NO」也是人生的一部分。

如何對孩子說「NO」?

為什麼有些父母常頭痛於孩子不聽話?為什麼當父母說「NO」的時候,孩子竟然反彈很大?究竟如何適時適量對孩子說「NO」,這是為人父母的一項挑戰,也可以說是教養上的一門藝術。

孩子「不聽話」,這是從父母的角度來認定,覺得孩子頂嘴、默不作聲……等動作就是代表了不服從、不懂事,這時大人「NO」的回擊更強烈、更急促,親子關係也就更緊張。

其實,孩子對父母的「NO」訊息不接受的原因有三個可能因素:

一、父母之一不支持
有位媽媽在家中沒地位,交待子女的話很少被尊重。當她對孩子發出「NO」的訊息:「電視關掉,寫功課時間到了。」、「上課時手機要關機,要尊重老師。」結果她的丈夫當著兒女面前吐槽:「讓孩子看一下會死嗎?從來沒見過這麼嘮叨的女人。」、「什麼時代了,買了手機不開機,那買了做什麼?」孩子也因此把母親的話當耳邊風。

父母有一致的管教態度非常重要,不要讓小孩從小在矛盾的關係中鑽漏洞,結果不是一副無所謂的模樣,要不就成了無所適從的可憐蟲。

在此建議為人父母者,隨著孩子年齡成長,彼此要多聽聽對方的意見,雙方找到共識教導孩子。若有不一樣的看法,請在私底下討論,切忌在孩子面前說出不尊重對方的話,讓孩子有藉口來反抗。

二、父母表現軟弱
一位媽媽不明白為何別人家爸媽只要一個口令,小孩就一個動作,他們家孩子卻是拖拖拉拉,理由又一大堆。在演講現場,我請她示範如何叫孩子去洗澡,結果她說:「求求你們行行好,趕快去洗澡吧!媽媽拜託你們好不好?」


當這位媽媽用乞求的口吻說出來,現場的聽眾忍不住笑出聲音。剎時間大家已經看出因為她的言行舉止不夠堅定果決,使得孩子看穿媽媽的軟弱,因此能拖則拖、能賴則賴。

後來在演講現場,我立即為這位媽媽做示範,訓練她從聲音、語調、說詞,還包括說話時的態度,把「NO」的訊息整合為一。否則小孩聽到的是「不」,看到的是「不一定『不』」,當然就會要做不做,或隨便配合了。

三、父母沒確實執行
一位爸爸經常在夜裡等候晚歸的兒子,怎麼勸都沒有用。他念高二的兒子放棄學業,只想和一些中輟生上網咖、到KTV,有時還飆車。

 

我請教這位用心良苦的爸爸是否有和孩子訂定遊戲規則?他不置可否地想了想說:「有啊!我說每次超過晚上十一點到家,要扣零用錢。」

 

「這個方法有效嗎?」

他無奈地搖搖頭說:「沒用啦!每次零用錢只要被扣光了,我老婆就會偷偷塞錢給他,說是怕他到外面沒得用,反而又偷又搶,那時該怎麼辦?」

「如果可以重新訂定『NO』的遊戲規則,你會怎麼訂呢?」

「嗯……」這位爸爸想了一會兒,他吸了口氣,很肯定地說:「第一,我需要和他改善關係,讓我們彼此可以有說有笑;第二,讓他參與可以自我規範的遊戲規則,例如,晚歸一次必須禁止上網三天,或是勞動服務兩小時。他已經長這麼大了,又不是幼兒園小朋友,我必須用他能接受也能自我反省的方法來約束才會有效果。」

 

「別忘了先和老婆協調好,再和兒子溝通!」我補上一句。

「當然我們都做得到,孩子才能學到警惕。」爸爸誠誠懇懇地回答。

說「NO」的三大要領
為人父母要避免前述三種不當的「NO」現象,那麼在實際上該如何進行呢?

一、掌握說「NO」的時間(耐心聆聽)

一般的父母是孩子才剛說完第一句話,立刻快速用「NO」制止。結果孩子的意思還沒完全表達清楚,彼此就因為氣氛不對而關係對立。


什麼是正確說「NO」的時間呢?


有一天,小學四年級的小明一放學到家,劈頭第一句話就是跟媽媽說:「媽!我要買手機!」
「這怎麼可能?我哪有那麼多錢給你買手機?」話還沒說完,小明便怒氣沖沖地衝進房間,將門重重地關上。

後來我引導小明媽媽重新處理,她終於抓對要領,改進了傳遞「NO」訊息的技巧。

首先她抓到了兩個前提:

一、小明只有小學四年級,還不到需要手機的時候;
二、家裡的房貸很重,沒有多餘的預算買手機給小明。

 

清楚自己的前提,「NO」是遲早要說出口的,但是小明媽媽不再脫口而出地說「NO」。「後來我重新處理,用了三個問句和小明溝通,一、為什麼想要手機?二、如果有手機對你有什麼好影響?三、如果沒有手機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?」當有耐心地聆聽小明的說法之後,她發現小明的怒氣漸漸消失了,逐漸恢復以往渴望分享的情景。

 

後來小明媽媽肯定手機對生活上聯繫的便利性,然後再誠懇地和小明規劃預算,她明確表達家裡因為房貸壓力暫時無法支付,如果堅持要買,小明要如何存零用金才能買。兩人算著算著,小明自知不該為難媽媽,變得很懂事地說:「媽,以後再說好了。」媽媽頗有領悟地告訴我:「第一句就『NO』,還不如第三句、第四句後才說『NO』來得有效果。」

二、合情合理的「NO」(善意解釋)
女兒懷孕了,為人父母該怎麼思考這件事呢?


「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,沒想到女兒竟然懷了兩個月身孕……」這位媽媽在訴說時淚水漣漣,一旁的爸爸比較鎮定,思考方向也比較理性,他說:「女兒才十五歲,人生一切正要美好的開始,我無法接受也無法想像她必須休學回家待產,然後從此在尿布奶瓶堆中過日子。」

「女兒的反應怎麼樣?」

媽媽搶著回答:「就是哭哭啼啼啊!男方是有權有勢的家庭,他們派了人來,送了兩萬元慰問金,擺明不准生,也不會娶,那個男孩也躲起來了……」

天底下就是有如此不盡情理的事,夫妻倆心疼女兒必須面對男友背棄又不知是否該生下寶寶的煎熬。

然而究竟要如何說服女兒做明智的抉擇,讓人生海闊天空呢?

「這件事非常需要站在女兒的立場,從整體來分析,包括懷孕期間的身體調適、暫離校園生活圈的適應、學習做新手媽媽的適應,以及如何賺錢養育孩子的適應等等。這時,當女兒聽到你們冷靜的分析、善意的引導,她自然懂得你們的「NO」是為了她著想,她也會學習做一個不後悔的決定。」當我如此提醒時,這對夫妻終於清楚如何助女兒一臂之力了。

三、抓對中心點的「NO」(堅定原則)

 

當初這個家庭規定子女上網的遊戲規則是,三個孩子每個人每天平均上網四十分鐘。實施半年多來一直相安無事,後來有一天,媽媽注意到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兒竟然有來路不明的金錢,而且常買零食吃。


在媽媽的仔細詢問下,她才發現原來是高一的兒子用錢向妹妹買上網時段。這一發現非同小可,媽媽和爸爸立刻研討遊戲規則是否哪裡需要修正?也分別和三個孩子談開來,想多理解他們的需求。


後來,他們以家庭會議方式和三個子女溝通,並重新修正上網公約。

一、根據年齡和學習上的需求,將齊頭式平等改為條件式平等。高一的哥哥可以每天上網一個半小時,但需在晚上九點後;國二的姊姊可以每天上網一個小時,可以在晚上七點半和九點間挑選時間;妹妹則維持一天四十分鐘,時間排在下課後到家至晚上七點半之前。

二、絕對不准再發生用錢買上網時段的事情,若有,雙方均將被禁止上網一星期。

夫妻倆抓對中心點,肯定子女渴望和世界資訊連線的需求,同時修正了當初「一視同仁」的規定,這位媽媽告訴我:「幸好發現得早,孩子們也算懂事,這個買上網時段事件終告結束。

遊戲規則一定要有,也要適合子女遵循,這對夫妻以堅定原則的方式面對突發狀況,終於讓子女學到規矩,也明白爸媽的「NO」是深思熟慮又兼顧大家需求的做法。

 

bottom of page